摸底地方债,为“控风险”铺路
2013-07-31 00:07:47| 分类:
默认分类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根据国务院要求,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。这意味着,时隔两年,又一轮对地方债的全国性摸底工作正式开始。
早在2011年初,审计署曾对全国省、市、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进行过审计。截至2010年底,除了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以外,三级地方政府的
债务余额为10.7万亿元,这一数据在当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。在去年底和今年初,审计署曾对36个省级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
计,截至2012年底,这一债务总额为3.8万亿元,相比2010年增加4409.81亿元,增长12.94%。
短短两年时间,12.9%的省级地方债规模增速,不可谓不快,而且是在各界已经意识到地方债风险巨大、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大背景下发生的。
这一次审计署把审计规模进一步扩大,不仅仅限于省、市、县三级,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乡级基层地方债规模与结构。
确实,能否准确搞清楚县级地方债,直接关乎对整体债务规模的预估。而县级地方债能否精准全面评估,又完全仰仗于对乡级地方债的摸底情况。因此,此次审计署的
任务可谓繁重,那么多的乡级政府地方债账目在等着审计署。但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,因为现在县级财政和县级地方债风险确实已经比较严重。
今年以来,很多地方的县级财政增速都在放缓。前些年地方债兴盛的时候,资金链一直十分良好。不过,近期爆发的一些事情却让外界十分担忧县级财政和县级地方债
的风险问题,比如源于民间借贷的“神木事件”,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当地的地方债风险,还有鄂尔多斯、温州、贵阳等地的地方债风险也都逐渐浮出表面。很多
地方之前上马的“铁公基”项目,由于回报率较低,当地政府违约风险正在上升,这或将导致银行坏账上升,甚至有观点认为,新增贷款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用于延
展坏账。
当此之际,摸底地方债的意义不需多言。截至2010年底,全国省、市、县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为10.7万亿元,那么时隔两年
后,这一数字创出新高的可能性很高。对审计署这一次的大摸底来说,搞清楚总规模当然重要,但更为重要的是清楚分析地方债的内部结构、风险敞口等问题。几年
前,地方债务的审计结果虽引起各级强烈震撼,但并未阻遏各级政府不断增发新债,而且很多地方是在“借新债还旧债”。
在地方债野蛮扩张数年之后,现在到了不得不大力“控风险”的时候。不久前,李克强总理把“控风险”与“稳增长”相并列,并与“调结构、促改革”一起,成为“统筹实策”的一部分。“控风险”,当下最核心的当然是地方债和房地产泡沫,且两者的关系是缠绕在一起的。
与此同时,和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银行贷款、企业债券、信托产品,也都是风险之源。必须从源头上厘清中国经济的风险,才有可能真正实现“控风险”的战略目标,
让“稳增长”、“调结构”和“促改革”得以顺利推进。就长远而言,摸底地方债是化解危机的前提。当前,中国经济的风险暴露点不少,债务膨胀之问题中的问题
是把这块风险释放了。如果做到了这点,未来十年,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估计也就没什么大问题了。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